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8:00 晚上18:30--20:30 每周三上午政治业务学习、卫生大扫除,全年365天天天开馆服务。
搜索类型
关 键 字
馆藏图书搜索  
文献类别
搜索类型
关 键 字
馆藏图书搜索  
关 键 字
站内信息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姚风光 >> 民风民俗 >> 大姚县的民族文化与传统节日
    大姚县的民族文化与传统节日    
[ 日期:2013/3/18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7111 评论:0 ]

    
  大姚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发达较早,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南来北往的民族,东出西进的客商,使得大姚现有居住的民族达22个之多,汇集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民族文化三大文化。
   县域内各民族中民风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彝族和傣族。彝族主要讲彝话,住房过去以闪片房、垛木房、麻秸房、土掌房、茅草房为主(彝族村落现仍有保留);服饰上多以和色、蓝色、青色为主,都绣上精美的花鸟图案,女性服饰最为显著,无论头饰、服饰还是鞋子都绣得十分别致;婚俗礼仪神奇有趣,风情独特,现在还保留着串寨、对歌、跌脚选偶、姑娘房、哭嫁、背新娘、搭青棚、满月酒等。彝族自古就有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隆重的场合对尊贵的客人要吹大号、唱酒歌,献上著名的“三道酒”礼节。
  傣族世居在金沙江畔,善酿米酒,喜食“油茶”住房过去多为竹楼和石房,现在多为土板房;傣族服饰特异,男性以黑布包头无领对襟衣,长桶裤,女性穿紧身衣,无纽扣,绣花短袖,火草筒裙,系“遮胸衣”围腰和穗花(羊毛)腰带。


  由于各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一些传说的民间故事,形成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阳历十月二日的中国•大姚石羊祭孔大典;农历二月初八的昙华“插花节”;三月二十八日的三台“服装节”;三月初七的湾碧“窝巴节”;正月十三日的石羊“开井节”;正月十五的新街“元宵节”;三月二十八的仓街“三月会”;四月初八的龙街“太子会”;六月二十五日的赵家店”火把节”;立秋节的石羊“杨梅节”;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的“祭孔会”;冬至节的铁锁“冬街节”等,最具特色的是中国•大姚石羊祭孔大典、“插花节”祭马樱花神、“服装节”祭锦鸡、“窝巴节”祭青鱼红鱼等祭祀活动和“太子会”耍水龙。
  昙华山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9.5%,是较为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垛木房、闪片房、麻秸房,古老的生活习俗,精美的手工纺织,华丽的彝族服饰。独具特色的烤酒,刺绣和传统节日--“插花节”,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开创了彝剧先河,传世珍迹,明末清初著名彝族文人高氏镌石、民族史诗《梅葛》、彝族十八月历及新时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桂花大河遗址。昙华的《梅葛》史诗是世界三大创世史诗之一,是《梅葛》的起源地,彝剧的发祥地。此外,彝族民族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昙华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打破了玛雅文化唯一的传说,且早于美洲墨西哥玛雅文化五千多年。 


彝族 “三道酒”:

  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
  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时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昙华彝园:整个昙华彝园的设计、建设,紧紧围绕昙华彝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或依山傍水,或立于险峰,或隐于密林,在房屋的设计上雕龙画凤、飞檐走廊,并把当地神奇美丽的传说设计于房屋、村寨的建设之中。彝园民居建筑共有四个平台,五段阶梯,表达了“彝族人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
  第一台为葫芦广场,它形似葫芦,记载了“人类起源于葫芦”的传说。远古的时候,洪水淹没了一切,只剩下两兄妹躲在葫芦中,后来被金龟老人救起,他为了繁衍人类,通过卜卦,让兄妹成婚,产下一肉团。老人把肉团劈开,内有五是个童男和五十个童女,老人把血肉甩到树枝上,摔在树枝上的血肉就变成一朵朵红艳艳的马樱花,于是五十个童男和五十个童女就在马樱花下成亲繁衍了人类。
  第二台为日月潭,记载了“日月穿梭追逐和彝人射日”的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人烟过盛,人们良心不好,石蚌有簸箕大,蝴蝶有高空猛禽苍鹰大,蛇有大碗粗,树长齐天,人吃人、兽吃兽,世间不太平。天神决定消灭人类和万物,便让雨神下大雨,让洪水泛滥,洪水淹天之前,仙人遇到两兄妹,良心较好,便告之他们躲在葫芦中。后来,葫芦被金龟老人捞起,两兄妹获救,金龟老人为了繁衍人类,通过卜卦,让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当时,天神见世间又有了人类,万物又繁茂起来,便派出七个太阳,六个月亮来毁灭万物,使得世间黑夜白昼不分,一片萧条,人类濒临灭绝。彝族英雄阿鲁举热为了挽救人类,便用马樱花树做成弓箭,将六个太阳和五个月亮射落,最后之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世间又恢复了黑夜和白昼,万物复苏,人们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第三台为水碓场,再现了彝族先民利用水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
  第四台为马樱园,承载了马樱花、咪依噜的传说故事。传说,马樱花原本长在御花园中,花开的最大最娇艳,被御花园中的群花供认为花王,引起了富贵牡丹的嫉妒。牡丹为了当花王,便在皇帝面前说马樱花的坏话,后来牡丹就选上了花王,马樱花便落选了。落选后的马樱花逃出了御花园,来到昙华山中定居,管御花园的官员发现少了马樱花,忙报告皇帝。皇帝派人四处寻找,找到昙华。彝家人不员马樱花被人抢走,就请山神来保护马樱花。皇帝的官兵找不到马樱花的下落,不肯罢休,就围住昙华山进行搜查。彝家人很着急,连忙与山神商量后,用泥巴抹在马樱花的树杆、树枝上,改变面貌,树皮又厚又粗糙,官兵没有认出马樱花,便回宫廷去了。从此,马樱花的树杆、树枝便像是涂上一层泥巴,适逢二月初八,遍山盛开,红艳似火,祝福勤劳勇敢的彝家人吉祥幸福。
  彝园的建设中,对一些建筑做了象征意义的规划和设计。街道内石板路共有8888平方米,意示着彝家人和到此游览的游客从此兴旺发达,日进八斗,生活四平八稳,出门能一路平安,四通八达。彝园共有999级台阶,意示着彝族人民和到此游览的游客幸福生活能步步高登,通达九霄,地久天长。彝园内共设有2003米排水沟,预示着要逐步排除2003年地震带给人们的悲痛,消除人们对震灾的恐惧。彝园内设小桥流水721米,与7.21地震时间一致,希望能鼓励彝族人民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困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全区共累筑了1016米的护栏,这一数字正好与10.16地震时间一致,警示着人们要提防震灾,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彝园内的每道房屋均有四道门,每道门上有四个虎头图案,共有16个虎头,这是因为彝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用老虎的肢体来造的,虎是彝族崇拜的对象。这里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姚昙华山一带的彝族,尊虎为“百兽之王”,并自称为“虎族”,或“龙虎的民族”,当“天还在摇摆”,“没有撑天柱”时,格兹天神说,“山上有老虎,天下的东西要数老虎最猛。引老虎去,哄老虎去,用老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老虎的脚杆骨撑四边。”于是,“造天的五兄弟”上山把老虎捉住并牵着老虎走回来,大家又把老虎杀死,用老虎的四根骨做撑天的柱子,肩膀扛东西南北四角,才把天撑了起来,地也稳实了。用老虎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骨髓变成金子,虎肺变成钢,虎肝变成铁,大虱子变成老水牛,小虱子变成猪羊。大到虎皮虎骨,小到虎毛虎须,都是万物之源,再在彝族人民的心中,虎就成了彝族人崇拜和赞美的对象。
 

 [彝族服饰]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姚彝族人民早就以自己精湛的服饰文化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风格,从衣服装饰的式样、结构、工艺、色彩、线条和图案等方面,为丰富各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做出了贡献。
  大姚彝族的各个支系由于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生产经济类型等各有差异,支系不同服饰也各有千秋。各地各支系服饰也各有特点。如,三台地区的彝族妇女头上的头帕绣有艳丽的花朵,帕子四周垂着彩色的缨穗,腰间系有三至八根不同色彩的腰带。龙街、金碧仓街涧水塘等地区的彝族妇女黑色包头,镶着6朵银饰泡花,内衣为白色,外套黑领褂,系绣花围腰。石羊土枧槽男青年的彝族服饰,头戴麦秸草帽,前帽沿镶有一小圆镜,帽子的四周坠有七色彩带,以整张锦鸡皮饰于头顶,蓝黑上衣,短马褂,腰系一根红色彩带,足穿绣花凉草鞋。昙华彝族妇女戴黑色包头,左右有两个结,花边绣口大襟上衣。桂花乡的彝族妇女围腰上绣花飘带,并戴“鸡冠帽”。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地区、年龄、性别之分,还有盛装、常装之别,而且还有婚服、丧服、战服、毕摩服等专用服饰。各种服饰款式、装饰纹样和妆饰品是同他们的民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恋爱等联系在一起的,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行成了彝族的特殊标志,记载了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大姚彝族总体上主要有俚濮和罗罗濮两大类,俚濮男子,上衣喜用青色,上镶花边,窄袖,对襟,布扣,穿黑色筒裤,用大波郎布包头,穿麻草鞋。俚濮女子上衣喜用白色,满襟,短宽袖,衣领上围镶数道花边,穿青布裤,不镶花边。亦着围腰,围腰上镶素雅花边,系红、白、黑三色腰带,背布包,布包上绣各自喜欢的图案,形式美观,坚实耐用。罗罗濮男子,穿麻草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用以银器为主的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铃、银牌、银佛像做装饰。罗罗濮妇女,用长条黑布折叠整齐缠头,缠头布上挂银饰,只在一只耳朵上挂翠玉耳环,白衣、红褂或白衣黑褂,穿绣花鞋,身穿毛朝内的羊皮褂。幼孩头戴虎头帽或兔形帽,帽上以贝壳、甲虫、蟹爪作装饰,脚穿虎头鞋。
  彝族服饰在年龄和婚否上一般也有区别。如:有的彝族未婚的姑娘头上包红头巾、穿红裤子,已婚妇女就不能这样打扮。在一些彝族妇女服饰中的围腰、腰带,彝族各支系都用,甚至在彝、汉杂居的地方,汉族妇女也喜欢用。相传,过去女人比男人聪明,是走马还的送了一块围腰给女人,并系上腰带,想把妇女胸部蒙上,使女人没有男人聪明。这是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
  彝族的服饰和图案,都有它的传说和历史渊源,代表着彝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层次。每一种服饰款式、图案均表示一定的含义。如:羊皮褂大部分是住在三台、桂花、赵家店、昙华等地的彝族的生活服饰,男女老少都喜欢穿,有的青年男女结婚时喜欢在衣服、围腰、鞋面上绣上石榴,意思时多子多福;绣上桃子,祝福夫妻白头到老;绣上牡丹,象征聪明美丽;绣上灯笼花,表示喜庆欢乐。有的彝族妇女把“踏歌”的歌舞形式,巧妙的绣在裤脚、腰袋上,走起路来,“踏歌”图案就上下左右摆动,像“踏歌”动作一样,再现了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许多彝族服饰服饰都把各种花卉、植物及农作物的根、叶、花、果和各种动物,如虎、狗、羊、鹿、兔以及链子、砍刀、斧头等作为刺绣图案的素材,有的将虎、猫、花、鸟同时绣在围腰上,行成一幅花鸟图。有的在衣服的托肩、袖口、裤脚等部位绣上带刺的藤条纹,表示“以物降物”,保护人身安全。
  昙华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彝族服饰。描花绣朵的绚丽服饰,展现了彝族人民丰富的审美情趣。
  彝族头饰以黑色为基调,颇有古代宫女发髻的造型。包头的左右两边留有两个结,犹如两只羊角,这是为了纪念羊为彝族人民所作的贡献特设的。包头所用黑布长一丈四,表示天圆四方,四个角绣有艳丽的马樱花,以表达彝家人民对咪依噜的崇敬、怀念。在包头里面,还有一个一尺二做成的头帕,代表一年四季平安吉祥,彝话叫“拉模”,上面绣有银河,代表自然万物。
  彝族男上衣,一般用缆茵布缝制而成,通常为长袖对襟衣,衣为立领,镶布钮扣9至11颗,双兜、领和衣襟边角绣着彩色的淡雅山花,有的绣有虎头、葫芦等图腾,衣服脚边绕着的几道白色或绿色条纹,代表溪水、山川和白云。妇女衣服一般为圆领大右襟,领口、环肩、袖口都绣有艳丽的团花、条纹图案,以示歌颂和弘扬美好幸福的生活和多姿多彩的民族习俗。
  围腰是彝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彝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穿戴,有前围腰与后围腰之分,以黑、白、黄、蓝作为底色,绣上艳丽的花鸟图案,并配有飘带,整个装饰宛如仙女下凡,襟飘带舞。
  彝族服饰下装一般为裤装,男女裤均为大裆裤,彝族妇女习惯在裤脚边和鞋子上绣上与上衣相配的马樱花图案。
  我们可以看到,大姚彝族都精于服饰上的挑花和刺绣,这些源于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手工精致、色彩鲜明、花色繁多的各种图案,犹如万千条彩虹,嵌绣在彝族儿女的服饰上,既鲜明的体现了彝族的美学情趣,又适合各地彝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卫生、气候、特点。
  纵观彝族服饰的今昔,使我们了解到彝族人民在其文化发展中保留着许多彝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相符影响、相互渗透的情景,显示出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大姚彝族各个支系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彝族服饰,真像一个开满名花异卉的大花园,以其绚丽多姿的独特风格,展示了彝族服饰文化精湛的造诣和聪明才智,深刻而生动地象征着祖国民族大家庭日新月异、繁荣兴旺、美好幸福。
 

【彝族乐器】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流传至今的昙华彝族乐器,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吹管乐器有竹笛、小闷笛、哔噜、葫芦笙等;弦乐器有二胡;弹拨乐器有月琴、大三弦、小三弦;打击乐器主要有铜锣、羊皮鼓;吹弹乐器主要有响篾。彝族人吹拉弹奏样样精通,甚至随手扯一片树叶,都能奏出一曲优美的曲调。
  过山号音质浑厚、宏大,多用于迎宾仪式场合,吹号手通常又叫“叭啦匠”;唢呐也称小号,音质清脆、响亮,多用于吹迎亲调、喜欢调、梅葛调、丧葬调;笛子音质婉转、悠扬,用于吹情侣调、山歌调;二胡音质轻柔、欢快,用于舞蹈伴奏;月琴音质回旋、爽朗,节奏感强烈,用于奏赶马调、欢乐调、抒情调;羊皮鼓音质浑厚、沉重,用于祭祀活动场合;响篾音质清晰、细腻,用于吹恋人调、相思调、喜欢调,多为恋人传递心声,互诉爱慕之情。
中国彝族十八月历碑:令昙华人民引以为豪的除了彝剧以外,还有“彝族十八月历”。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十月太阳历不一样的,十月太阳历法它把一年分为10个月,一个月36天,一年共360天。在十个月终了之后,另加5天为“过年日”置于岁末,这样全年就为365天了。这个历法对人类文明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楚雄市近郊就建有颇具规模的“太阳历公园”,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去观看。市内的州博物馆里也设有专门的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进行宣传、介绍。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9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在昙华丫古埂彝族村寨考察时发现的彝族十八历,椐推算其诞生时间竟然比十月太阳历还要古老,甚至比世界史和世界知识史所载美洲墨西哥玛雅历法还要早五千多年,这就打破了玛雅十八月历法在地球上的唯一性和神秘性,对揭示中国文明的传播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与十月历不同,十八月历是把一年分为18个月,一个月20天,另加5天为“祭祀日”,全年共365天。一年的各月,一月的各日都有专名,一月风吹月,二月鸟鸣月,三月萌芽月,四月开花月,五月结果月,六月天乾月,七月虫出月,八月雨水月,九月生草月,十月鸟窝月,十一月河涨月,十二月虫鸣月,十三月天晴月,十四月无虫月,十六月叶落月,十七月霜临月,十八月过节月。每月20天,一日开天日,二日劈地日,三日男子开天日,四日女子劈地日,五日天黑日,六日天红日,七日天紫日,八日火烧天日,九日水冷日,十日洪水日,十一日葫芦日,十二日伏羲皇帝日,十三日伏羲姐妹日,十四日寻觅人日,十五日野蜂日,十六日蜜蜂日,十七日出人日,十八日天窄日,十九日地宽日,二十日地缩日。彝族十八月历是一种自然历。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使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增添了一把打开西南远古人类奥秘的钥匙,这又一次证明了彝族人民的智慧。
  座落在太阳上上的彝族十八月历碑高12.8米,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四方形,代表大地;第二部分为18等分的建筑造型,表示一年有18个月;第三部分为一个葫芦形造型,表示彝族的祖先起源于葫芦兄妹的传说,在葫芦形建筑上体分别有20个阴刻的小圆洞,表示一个月有20天,5个阳刻的小圆球,表示年终后有5天祭祀日;第四部分为三棱体的造型,表示人类;第五部分为圆型的球体,表示太阳。整个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碑的造型就是以“人类起源,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理念来设计的。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念经颂咒的意思,“摩”是对有知识的长者的尊称。在古代彝族领主制时期,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同时他们又是创造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彝族毕摩限于男性,有着严格的世袭制度。


  毕摩有着自己的服饰、法具。祭祀时,毕摩边念边颂经书,边摇法铃,从而传送人与鬼神之间的信息,并助法威。毕摩祭祀用的法具有法帽、法衣、法铃、法扇、法箱或法袋、法筒。
 

图片显示:   点击小图标可放大显示图片!
点击显示大图! 点击显示大图! 点击显示大图! 点击显示大图! 
  上一篇文章: 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
  下一篇文章: 大姚县图书馆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职责